本周金句:
民居教堂-美国传教士笔下的学院街内地会福音堂
时间:2023-05-30 来源/编辑:吴戈 浏览次数:2120  【返回首页
[美]毕海澜
原创 陈先枢 于鹏远 湖南陈先枢 2021-11-21 18:47
        
本文摘录于《外国人笔下的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毕海澜发表在《中华亿兆》杂志上的原文(局部)


想象一下,你身在中国最干净、营造得最好的城市之一。这里的居民向西仰望岳麓山上的一块原始的石碑,上面有中国最古老的碑文。那石碑便是“禹王碑”。据说大禹在亚伯拉罕之前200年就成为了统治者。由于他成为了中国的诺亚,通过拯救人民于洪荒时代可怕的洪水最终赢得了王位。大禹似乎没有在长沙展现他的神力,石碑文字上的蝌蚪文给人们这个印象。

总体来说,长沙人民怀有一种类似于美国精英们的自豪。在岳麓山脚下,有中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儒家大学之一,其建校比英国众多古老的大学还要早。湖南人秉承了这古老的传统,并因为向中国超比例地提供众多官员与著名学者而闻名。也难怪直到四年前,湖南人还一直拒绝商人与传教士进入本省,虽然在1900年交流就已经开始。
1901年,长沙内地会的创始人葛荫华在长沙东南边的一座城市差点被迫害至死后,进入了这座省城。他是第一个在长沙城内获得长期据点的外国人。在上帝的庇佑下,他为本地有影响的官员们治病,其中一位很快就帮他取得了临时的土地和土地许可。而他给平民的医疗救助及基督式的爱心很快让他获得了长期使用建筑的可能。葛荫华等人立即利用这建筑,将其改造成为内地会不同活动服务的最纯粹的场所。                     

长沙内地会创始人、英国传教士葛荫华                                                                  


葛荫华的妻子和长沙妇女合影

让我们的读者再想象一下他在长沙南门的学院街,这条街道离蒸汽船的码头步行仅十五分钟。在这条街上,许多家庭都很富裕。而内地会的院子其实就是其中一家院子的改装。它有一系列的建筑,并与街道平行。在正中入口的右边有一个小教堂。这教堂可以容纳三百人。他们听着传教士或本地的信徒传福音。


1902年对民居房屋的改造设计图,长64米 宽25米。位置在现长郡中学大门。
牧师楼有两层,即葛荫华等牧师的住房。招待所、花园、图书室等一应俱全。吴戈供图

大门的对面是一间图书室,里面有大量的宣传册、圣经或圣经箴言书、科学作品以及上海的出版社发行的出版品。这间图书室是一位中国学者负责的。他被认为是本地关于基督教和西方事物的百科全书。这位学者把这间图书室看做是那些向往文学人的诱饵。再往里走,紧挨着图书室的是一所男女混合的日间学校。这里传授甚至包括英文在内的西学,男女学生是中国最精明的一帮学生。问询室和门房占用这一区域剩下的房屋。而第一区和第二区建筑的中间,院子的西侧还有一间储备丰富的阅览室,这里每日的访客最多。访客是年轻的学者,有时也有年长的知识分子,他们进来与可以回答新中国(即辛亥革命后的民国)以来产生的数以千计问题的人们进行接触。也有的进来安静地阅读着世俗或宗教的期刊。
学院街民居教堂内貌
第二区域的建筑在院子的左边,是一间客厅,样子跟最富有的家庭里的客厅是一样的。这里是出身优良的绅士们熟悉的环境,内地会以富人家庭最有礼仪的方式接待他们和政府官员。在这间常见的中国客厅里还有一个整齐的书柜,上面放有基督教方面的书籍。由于访问者通常会问相关问题,因此这书柜有利于让传教士们将谈话变为基督传教的渠道。在西侧最尾端,同客厅相对应的建筑是一个礼拜堂。除开周日以外,这里每天早上有50位左右的男士、女士及小孩祷告。并不是我们熟悉的祷告方式,而是一起学习精心准备的《圣经》文章45分钟,然后一起祈祷、歌唱。这项服务非常受欢迎,那些在商店上班的人,许多都早上缺席一小时来此、晚上自愿回商店多加一小时班。


1905年6月3日下午戴德生参加在学院街内地会福音堂(民居教堂)的茶会

中心区域的建筑则是所谓的“民居教堂”。教堂和通廊占了这一区域低层的大多数地方,它们被建造成类似教堂的中殿。这座建筑每周日都挤满了下午及第二天早上做礼拜的人。而周一早上的集会是最为有趣,也是最为有益的圣餐仪式。虽然由传教士或信徒会主持,但是在场的人都是仪式的一部分,有些人会祝福全世界的基督徒。仪式使用单个的杯子(托盘里放着本地的酒杯),互相传递着,大家站起来接杯。周日早上的仪式向两个班的听众传递出色的本土福音。听众中,有的人对基督教真理颇为熟悉,而有的人则是第一次听受教诲。年长的基督教徒带着庄重的神情,发现这些未开化的异教徒没有制造任何麻烦。因此这些听众不像许多新开的教区人员那么具有反叛性。笔者听到的最为有说服力、最为有趣的一次布道是用钟表、中国汉字等等说明的。下午的教堂布道是为那些对福音书完全不知晓的人。一般是由一位风水师(占卜师)主持的,这也是他们最忠实的布道师。这位占卜师名震保守改革圈内,其知名度吸引了许多听众。听众们非常乐意接受他的教诲,痴迷于他传授的新知。


长沙“民居教堂”的传教士们

在“民居教堂”的东边是两位传教士的书房。这两位传教士在家随时准备回答私人询问者的问题。这些私人询问者不想在公众场合被人看到。在“民居教堂”的西边是妇女的客厅。这里接待有位阶的妇女,也接待贫穷的妇女。同时,这里还有为她们准备的不同的日课及集会活动。
经过一个狭窄的庭院,就到下一个区域的建筑。此处为传教士们的居住区。一个门厅,一截通往二楼的梯子。在二楼的中央有卧室。在右边两间相互连接的房间里有钢琴以及起居室的家具。在左边是一间餐室,旁边是一间厨房。这间公共餐室一角有一张桌子,上面有最好的英美杂志,内容既有世俗的,也有宗教的。传教士们可以进来随时翻阅。门廊后面还有一片草地,由鲜花、棕榈树和藤类植物装点着。最后一片的建筑是葛荫华的朋友及同事李牧师居住的,同时也用来招待外国宾客。
观察这个差会如何赢得的权力是件有意思的事情。他们也在异教徒的家中建立了祈祷会。这祈祷会成为他们早期将一些本地人转变为基督徒的手段。不出三年,此差会在一个最敌对、最排洋的城市获得的一些成绩值得注意:
1.官员和有身份的人、要人都变得非常友善,不少人乘坐着轿子来到这院子来上课或参加礼拜。就连周汉的儿子和女儿也是内地会的访客。周汉是最著名的排洋运动领袖,是众多人动乱的煽动者,现在被关押了起来。周汉的女儿是位杰出的女性,她为有身份的女子们开办了一所学校传授西学,内容包括使用缝纫机,甚至是英语。在教学方面,她希望找一位传教士女性。另外,一位有身份的满族女士是学校的常客,她挣脱了习俗的专制桎梏。我们呆在内地会的一天,她突然拒绝等待来接她的轿子,勇敢地走过街道,到南部郊区举行祈祷的地方。这是最不寻常的举动。也证明了革命给她带来的新生活。
2.笔者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全面掌握字母和《圣经》力量的信徒或询问者,从三年资历的信徒到仅仅几个月的。几乎所有的成年人,还有许多小孩,都带着《圣经》,或带着《圣经》被引用得最多的部分到教堂里、到早晨的祈祷地、到不同的聚集场合。常常有一位听众查找、朗读《圣经》里的参考条文。他对这些条文的说明是如此清晰、有条理,以至于很少有人会心存疑问。
清末内地会福音堂聚会的、尚扎着长辮的基督徒
3.中国的基督教徒和询问者觉得“民居教堂”有最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满着光明与友爱。比如有一位女性想加入教堂,可一开始有别的差会引导她,当她被引导到民居教堂后便说:“我想加入这一个教堂,因为这里真是温暖、友爱之地”。传教士们如耶稣基督一样,大公无私地将自己的时间全部给了人民。学院街的“民居教堂”仿佛一个大的基督家庭,欢迎所有的人到来,提醒访客早期罗马教的辉煌岁月。

4.差会的本地领袖的社会阶层比中国其他新开区域更好。他们在《圣经》与教堂工作方面经过了精心的培训。但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感受到,如果不一直忠心、不断地跟随正确的道路,那就没有什么可以期待的了。他们身为牧羊人的范例以及中国的牧师领袖们的言传身教是很有影响的。因为这出色的心智与头脑的训练,内地会的兄弟分会中还没有哪一家像长沙这家一样吸引如此多的助手。
    
5.偶然的访客会对他看到的东西感到好奇。访客会对非礼拜式教堂举行每周一次的圣餐仪式感到疑问,质疑这是否明智,特别是对于喜欢形式和礼节的中国人来说。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这是一个非常甜美、神圣的仪式,就像早期教堂每日或每周的古老圣餐仪式一样。有人注意到这里没有相互传递的捐款箱,因此有人想是不是奉献的义务在教堂生活里被忽略掉了呢。通过询问,我了解到成员和常客都是静悄悄的完成捐款,捐出的钱是他们平均收入的十分之一。之所以不在大会议集资的原因是不想给人这个教会以赚钱为目的之印象,也不想给人感觉进入教会像在美国听讲座需要入场费一样。

6.这个长沙的差会社区证明中国人可以很快地组织、培训成有迅速、有效的志愿者。他们并不是为了钱财,而是纯粹出于对他人受教的关爱、对耶稣服务的热忱。通过传教士的生活与工作,耶稣对他们变得更加真实,以至于仿佛他们都可以看到耶稣他本人。这些成员表明基督徒的生活与礼拜中还有更深的层次和友爱,而这一点大多数的美国人和中国人都还没有感受得到。在长沙与这群人接触的日子里,你会觉得通过强调传教士个人与耶稣基督的关系,传教的效率会大大提高。你会意识到在每一次行动中都写着关爱,在每一个词语中都表达着关爱,这会让任何差会的“民居教堂”变成真正的圣殿,一个展示灵魂力量的场所。


聚集在民居教堂花园里的信徒们

一位基督教的教授曾经说,“基督教就是世界的圣经”。还没有一个地方有如此强调浓厚、纯粹的伦理传统,然而却没有人按照这些伦理生活。中国现在缺少的是鲜活的使徒信息。这信息可以被所有人传阅。对于这些使徒来说,没有什么比长沙所展示的“民居教堂”这样基督式的圣地更好的地方了。

编者按:毕海澜(Harlan Beach,1854—1933),美国耶鲁大学著名宗教史专家,1883年至1890年曾来华传教。1906年进入耶鲁大学任教,1921年聘为耶鲁大学荣誉教授,1933年逝世于美国佛罗里达州。该文刊载于1905年出版的《世界基督评论》,由于鹏远译。图片为编者插配。
 

相关阅读
戴德生的生平
2011/2/13  (查看6186次)
传承百年使命 建设和谐教堂
2010/5/17  (查看3920次)
珍贵文史4-李恩光弟兄的回忆
2010/8/28  (查看5371次)
城南堂是一个蒙福的教会-姚增谊
2009/8/28  (查看4273次)
在城南堂百年庆典上的讲话-姚仁智
2009/8/28  (查看4337次)
百年庆典贺词
2009/8/28  (查看9694次)
城南堂2010年事工回顾--徐勇斌
2011/1/17  (查看4296次)
组织机构图
2009/4/11  (查看4089次)
长沙市城南堂召开第二十五次堂会扩大
2016/8/27  (查看2917次)
跟帖区: [ 本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我们 ] 请对您发表的言论负责,谢谢合作。本站部份文章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之管理员[Email:csnt1907@qq.com]以便及时处理。
验证码:
看不清
用户名:

(还可输入 200 个字符)

还没有评论,沙发等你来抢!

图片新闻
城南堂祷告组在前行—彭冬霞
     城南堂《汁满叶青》项目圆满结束
中年团契举行迎新年感恩崇拜
湘潭市岳塘教会诗班来我堂交流-李根茂
广东协和神学院教牧班来访
果实丰满 汁浆常青-李丹、由佳
城南堂“建造”见证分享会后心得收获-李薇
神的眼目正看顾这地方-彭冬霞
长沙市城南堂举行“建造见证分享会”-刘云
长沙市城南堂新老同工分享交流团契活动记实-由佳
置顶文章
推荐文章
访问排行top10